一、基地简介
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0年,呼伦贝尔市紧紧依托拓跋鲜卑历史遗迹遗存——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嘎仙洞,启动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一期工程,建设完成了景区大门、石步道以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2013年,鄂伦春自治旗围绕“拓跋鲜卑根祖地,中华文明北归源”的文化定位,编制完成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总体规划》,并于2014年列入自治区旅游总体规划,开始二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区域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6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文化园二期规划中,已经建设完成了祭坛、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环景区木栈道等基础设施。通过该馆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建设,可以全面梳理出北方民族的源头和支流,彰显出拓跋鲜卑这个源头的博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2017年,为丰富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内涵、增加游客参与体验内容,在文化园内实施建设了“鄂伦春乌力楞”项目。“乌力楞”是鄂伦春语,意为“氏族”, 通过该项目建设,旨在重建鄂伦春族文化的“原生环境”,充分展示鄂伦春族独特的兽皮、桦皮、居住、饮食、狩猎生活以及根植于狩猎文化的民族音乐、舞蹈、萨满教等文化,展示泰加林区域最南端的大兴安岭独特的自然风物,展示鄂伦春族“勤劳勇敢、崇尚自然、自强不息、豁达开放”的民族精神,让公众深刻感受鄂伦春族与自然和谐、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而遵从自然”的文化理念。
鄂伦春乌力楞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该项目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民俗传习所、斜仁柱社区、生态馆、鹿馆、狍子馆、熊馆、萨满馆、祭祀区、弩箭馆、渔猎馆、额尔根渔猎体验区、演艺广场等。截至2018年5月,已经完成狍子、鹿、生态、熊、萨满、渔猎、演艺、弩箭、鄂伦春非遗传承基地等14个木结构单体建筑,完成游客中心三层木结构主体;完成萨满广场神偶雕刻18个;完成斜仁柱搭建10座、《猎归》铜雕像群及奥伦、马圈等民俗设施;完成人工湖改造;完成2.5公里环景区木栈道;完成景区主干道、停车场、通讯、亮化、绿化、广播、背景音乐、标识牌、景观小品等设施。
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因嘎仙洞而闻名于世,嘎仙洞2006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历史名胜之一,文化园于2016年被授予内蒙古名片优秀文化旅游景区品牌。目前,文化园正在按照自治区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文化园观光、休闲、文化体验等项功能,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建设成为历史古迹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的高端产品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寻根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森林康养基础设施情况
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共建设森林康养步道三条分别为:鄂伦春乌力楞森林康养木栈道长度为2.5公里、嘎仙洞康养石步道长度为1.1公里、湿地休闲康养步道长度为2.3公里。康养步道沿途设置了合理的休息设施及应急设施。
三、森林康养项目
1、鲜卑古道探秘
2、户外定向越野运动
3、鄂伦春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体验
4、射弩(箭)
5、渔猎体验
6、休闲垂钓
7、森林生态静养
8、负氧离子康养
9、休闲垂钓
10、林间漫步
11、森林山地自行车运动
12、嘎仙河漂流
13、林间太极拳
14、兴安绿色有机食品药膳养生等
四、特色林下产品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区域内丰富的特色林下产品,如:榛子、木耳菌、猴头菌、种类繁多的野生蘑菇、特有的北国野生浆果都柿(蓝莓)、雅各达(红豆)等。
五、森林本土文化
文化园坐落于拓跋鲜卑发祥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境内,鄂伦春自治旗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独特的鄂伦春民族文化、神秘的拓跋鲜卑历史文化以及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生态文化合一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本土文化。
选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