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简介
浦城县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气候生态带,具有宜人的气候特点。水资源丰富,沟涧瀑潭数不胜数;动植物资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及分布广泛;康养食品资源丰富,丹桂产品、包酒、灵芝、红菇、山油茶;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剪纸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人道德文化等。浦城县北部以浮盖山为核心的地质景观、东部以匡山为核心的森林景观、南部以九石渡为核心的水乡景观共同构建了浦城县森林康养各具特色的自然本底。浦城县域内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品种繁多,全县林地总面积2719km2,森林覆盖率76.67%,林分蓄积量1458.7万m3。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野生维管植物180科1236种、菌类植物9科13种、藻类、苔藓、地衣类植物尚缺调查资料,其中国家珍稀植物有红豆杉、水松、银杏、钟萼木四种,国家Ⅱ级珍稀植物有福建栢、香榧、半枫荷、香樟、闽楠、金钱松、红豆树等15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陆生脊椎动物214种(哺乳类8目18科29种,鸟类16目38科139种,爬行类2目5科16种,两栖类3目8科30种),淡水鱼类5目16科49属65种(亚种),昆虫类24目205科1018种,其中属于濒危动物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有9种(云豹、黑熊、金猫、游隼、鬣羚、水濑、黄腹角雉、小青角鹬),属于附录Ⅱ的有22种(猕猴、穿山甲、隼形目9种、鸮形目5种、红嘴相思鸟、画眉、滑鼠蛇、眼镜蛇、虎纹蛙)昆虫类中列入国家“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野生动物名录”有9种:中华脉齿蛉、火步甲、丽叩甲、朱肩丽叩甲、双叉犀金龟、乌桕大蚕蛾、中国宽尾凤蝶、双齿多刺蚁、中华蜜蜂。
二、森林康养基础设施情况
浦城县森林资源丰富,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建设了由县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护浦城县的优良生态资源和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目前,浦城依托境内浮盖山、匡山、樟元山以及境内其余林区已相继开展森林旅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宣传与推动,森林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态势,森林旅游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三、森林康养项目
浦城县森林康养产业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两带、四核、五区”。一心:以县城及周边地区作为产业发展中心地带;两带:依托南北连通全县的京台高速、浦建高速建设产业发展带;四核:是指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四大核心,即北部的浮盖山、东部的匡山、南部的九石渡、西部的丹桂小镇;五区:是指森林康养产业规划的五大功能分区:综合服务区、禅意康养区、水乡体验区、乡村民俗文化区、冥思悟道康养区。
四、特色林下产品
浦城县农林作物种植659472亩、中药材种植6000亩、园艺1800亩、盆景450亩、蔬菜243694亩、水果27742亩、干果10000亩、特色养殖778亩。
五、森林本土文化
1.革命历史
浦城是中央苏区县,革命老根据地。1927年冬,在浦西岱后村成立全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土地革命烽火迅速燃遍边境。1929年10月,300余人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1932年九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解放浦城县,建立浦城县苏维埃政府。1933年四月,划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成为中央苏区范围。现存红色革命文物有红军练兵场遗址、红军营盘遗址和坑口红军标语墙等。浦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红色文化和许多文化样式一样,是一种珍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挖掘传承浦城红色文化,凝聚人心、鼓舞精神、激发斗志、全面推进浦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2.历史古迹
浦城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有众多和重大的考古发现,浦城文物在地方特色文化中占踞重要地位。浦城文化沉淀深厚,拥有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居名寺等,如:仙阳古民居、南峰寺功德院—章氏祠堂、临江镇安桥、仙霞古道、匡山苦斋、乌阴庙等。浦城县继承创新赋予文物新的现代表现形式,发觉文物新的时代内涵,让浦城县丰富的文物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
3、民俗文化
浦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中华诗词之乡”,既有美丽民间传说,又有抒情古诗词、优秀名人道德文化;浦城县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脉络清晰,文化特色鲜明,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大县。这里有生活过的历代群贤、有厚土珍藏的古代文明、又有纯朴自然的民俗风情。浦城县人杰地灵,民俗文化多彩丰富,若能激活文化能量,必能助推经济发展。
浦城县文化古迹有文物保护单位共63处,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县级文化保护单位48处,博物馆藏文物4000多件。此外,朱子文化遗址遗存10处,红色文化遗址有50多处。
选手评论